那些昔日对微软的“垄断”阴谋进行口诛笔伐的中国互联网斗士们如今要失语了。
他们抨击的违背互联网自由开放核心价值观的一切,诸如党同伐异、恃强凌弱,扼杀创新,在如今的中国互联网界不但频繁上演,而且还晋级为赤裸裸的大规模绑架用户。近期爆发的腾讯与奇虎360之争,就把这幕最不堪的乱象彻底暴露于众。
“安全软件”起家的360在两年内迅速成为中国第二大互联网客户端服务商。为了进一步挑战该领域的“霸主”腾讯,它不惜推出一款旨在破坏对方产品的“安全工具”。而腾讯为了剿杀360,在未经任何事先的沟通与征询的前提下宣布在所有安装了“360安全卫士”的电脑上停止运行QQ软件。尽管这场战争已在监管机构的调停下暂告中止,但双方的互相攻讦与暗中较量仍在继续。被剥夺了知情权和自由使用互联网工具权力的,则是数以亿计的用户。
无需拍案惊奇,这只不过是中国互联网生态独有的“戾气文化”的最新夸张一幕。纵观10多年来那些声名显赫的互联网公司——新浪、搜狐、网易、腾讯、百度、阿里巴巴和盛大等,你几乎能排列组合出任意两家公司彼此之间难解难分的恩怨,以及与之相伴的无数诉讼、抄袭、恶意收购、攻守同盟和口水战,甚至以决绝的方式在角斗场上相见。
现在,你应该明白为什么“水土不服”会成为国际互联网公司在中国面临的终极困扰——无论eBay、雅虎、MSN还是谷歌,从价值观到运营上都绝无可能真正适应如此“热闹”的中国互联网界,而这恰恰成为一家公司能否在中国幸存的门槛。
症结何在?
时下流行的论调认为:过于严厉的监管政策导致中国互联网产业丧失了活力。但事实却是,中国互联网企业的最好创富机会,即是去掠夺一个监管缺位的互联网领域——无论是早期的门户还是后来的游戏和电子商务。他们在过程中的“戾气”行为可能是任何有勇气的商人都会做的事情,真正的问题在于监管者默许了这一切。
对于监管者来说,这可能是一个聪明的解决方案:它圈定的游戏规则虽很难让企业立足,但每个企业都能通过违反规则或走“灰色地带”继续生存。于是,每个顶着“达摩克利斯之剑”的网络企业都会认为自己有“原罪”,监管者就可以实现自如管理了。
对中国互联网用户来说,则需要他们去被动接受一个如弗兰肯斯坦医生制造的“怪物”。某种程度上,中国互联网的主导企业与其说是“巨头”,不如说是中国特色的“寡头”。监管规则的补位并未让中国的互联网产业分享开放、平等与繁荣的果实,甚至让局面往相反的方向发展:已在某一互联网领域树立垄断位势的企业开始更露骨和残酷地去清洗或打击其对手与潜在对手,并形成一套自有的阻遏突破式创新的封闭体系。近年来国内创新互联网概念和商业模式大多由实力弱小的创业者率先实践,一旦渐成规模与气候,这些创业团队和公司便很容易遭遇被“寡头”低价收购或被抄袭、复制乃至吞噬的命运。
于是,在自信心极度膨胀和政府关系良好的双重幻觉下,中国互联网寡头们不复拥有主动探索前沿趋势的动力。相反,由于创新意识淡漠和封闭,以及对互联网世界理解的日渐短视与促狭,寡头们越来越相信自己能在产业中扮演一切角色,开始毫无忌惮地去进入彼此领地。这正是近年来中国互联网界频繁爆发纷争和交恶的根源。
作为代价——正如腾讯360纷争所演绎的,这让中国互联网业的竞争格局长时间维持在一个相当低级的水准上:毕竟你很难想象微软会做出让MSN与Gtalk不兼容,或禁止人们从Gmail邮箱中直接打开Office文档的行径——这一行业整体的创新能力与全球前沿趋势日益拉大。即便是一个山寨一切的国度,也应该为互联网正在丧失其最基本的自由竞争属性而蒙羞。 本文来源网络:万网代理 www.yayb.com
|